扎根基层,矢志奉献
从兰州信息科技学院的校园到家乡乡镇的田间地头,2023 届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庞乐琪用青春书写着“扎根基层、矢志奉献”的动人篇章。他以学识为笔,以热爱为墨,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留下了属于新时代青年的鲜明印记。

01
积蓄青春奋斗的力量
大学四年,是庞乐琪人生中 “蓄力储能” 的黄金时光。课堂上,他如饥似渴地汲取软件工程专业知识,与师生热烈探讨技术难题,将每一个知识点内化为扎实的专业素养;图书馆里,他在专业书籍与文学作品间穿梭,让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同步拓展。
除了学业,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更让他的青春绽放多元光彩。在书法协会,他于笔墨间感悟传统文化的韵味,练就 “静心沉淀” 的定力;在羽毛球赛场,他挥洒汗水、奋勇拼搏,锤炼 “永不言弃” 的毅力;在计算机设计大赛中,他与团队协作攻坚,将代码转化为创意成果,斩获优异成绩;在 “互联网 +” 大赛里,他主导开发的实用手机应用,让创业梦想照进现实,更让他敏锐捕捉到科技服务社会的无限可能。
“那段青春韶华,不仅赋予我知识与技能,更塑造了我的品格。” 庞乐琪始终认为,大学四年的磨砺,是他日后从容应对挑战的 “底气之源”。
02
用脚步丈量乡土的温度

毕业后,怀揣着“建设家乡”的赤诚,庞乐琪毅然回到家乡,成为一名乡镇公务员。初到岗位时,陌生的环境与繁杂的工作曾让他迷茫,但对乡土的热爱很快化为前行的动力。他虚心向老前辈请教经验,钻研业务知识,将“以人民为中心” 的理念融入每一项工作:田间地头常见他忙碌的身影,走访农户,倾听民声,群众的"急难愁盼"不仅记在他的笔记本上,更深深烙印在他的心坎里。在脱贫攻坚一线,他勇于担当,深入贫困户家中,量身定制脱贫计划,推动特色产业发展,让“增收致富"的希望如种子般在乡村生根发芽。乡村振兴战场上有他的作为 -- 争取政策资金、改善基础设施,推动道路拓宽、民居焕新,让“美丽乡村”从蓝图变为现实。
基层工作虽苦,但看到村民们的笑容,一切都值得。”一年间,他用实干赢得了群众的口碑,更深刻理解了“责任”二字的千斤重量。
03
青春之花绽放在田野

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,庞乐琪主动请缨驻村帮扶。面对山路崎岖、产业单一的深度贫困村,他没有退缩,而是以 “不破楼兰终不还” 的决心投入战斗。
他走遍村里每一户人家,摸清致贫根源:交通不便就协调修路,产业薄弱就引导发展果树种植、土鸡养殖,技能不足就组织养蜂、木工、缝纫等培训,销路不畅就亲自对接市场。白天,他是政策的传播者、产业的领航员;夜晚,他则化身为留守儿童的‘智慧灯塔’,空巢老人的‘温暖依靠’。
一年后,村庄迎来巨变:贫困户脱贫摘帽,村民收入显著提升,宽坦的道路通到家门口,明亮的房屋错落有致,文体活动让乡村充满欢声笑语。村民们由衷地赞叹:‘小庞书记绝非走过场的‘过客’,而是真心实意为我们谋福祉的‘贴心人’!’
这段经历让庞乐琪懂得:“奉献的快乐,远比物质的满足更动人。”
04
奋斗之路延伸向远方
从校园到基层,从学生到 “百姓贴心人”,庞乐琪的成长轨迹里,始终闪耀着 “初心” 的光芒。如今的他,仍在乡村振兴的一线砥砺前行:坚持学习新知识、新技能,让科技思维赋能基层工作;扎根群众中间,用脚步延续与乡土的联结;以创新思路破解难题,让 “平凡岗位” 创造 “不凡价值”。
“大学教会我‘为何出发’,基层让我明白‘如何前行’。” 作为校友,他寄语学弟学妹:“珍惜校园时光,用知识武装自己;树立远大理想,让脚步扎根大地。青春的意义,不在于享乐,而在于奉献 —— 在祖国需要的地方,我们的奋斗终将绽放最美的光彩。”
从兰州信息科技学院走出的庞乐琪,正以青春之名,在基层的沃土上书写着属于新时代青年的担当与荣光。他的故事,是无数扎根基层的青年缩影,更是 “求是、砺志、笃行” 校训精神的生动诠释。